脑溢血的5个“预警”,早了解早预防
王奶奶今年70岁,干了一辈子的农民。尽管儿子女儿都劝说她在家安心养老,别再种田了,但是她总是舍不得家里那块祖上传下来的田地,也不想占用儿女的积蓄,一把年纪了还坚持下地干活,挑着担子去菜市场卖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王奶奶检查出高血压已经有10年了,去年还因为心绞痛入院。儿女都十分担心母亲的情况,今年也定期带着母亲去医院体检。这回,检查出王奶奶的脑部一些血管的走行有些僵硬。
医生提醒,王奶奶发生脑溢血的风险会很高,尽量不要再下地干活了,避免剧烈运动诱发脑血管破裂。王奶奶的儿女都很紧张,急忙问医生有什么解决办法可以防止脑溢血的发生。
医生说,除了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遵医嘱用药之外,还需要学会识别脑溢血的一些早期症状,比如头痛、呕吐、视物模糊、一侧肢体麻木、嗜睡,以便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在医生和儿女苦口婆心的劝导下,王奶奶终于同意不再种地了,把田地全权交给了儿子王先生打理,但是有时还会按耐不住性子跑到田里去看看。
脑溢血多见于5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并在寒冷天气多发。在发病前,患者通常会有情绪激动或者剧烈运动的情况。通过内外环境因素的刺激,血压会突然升高,在巨大压力的冲击下,因病变而脆弱不堪的脑部血管瞬间破裂,最终造成了脑溢血。
脑溢血总体预后较差,发病后30天的死亡率可达35%-52%。其主要致死原因为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疝。仅有约20%的患者能够在6个月后恢复自主生活能力,大部分患者因为病变严重、治疗时间不及时,最终给神经系统留下了不可逆的损伤。
脑出血的后遗症包括:偏瘫、认知和精神障碍、言语不清、吞咽困难、记忆力减退、痴呆等。这不仅会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也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急性发作的脑溢血死亡率可达30%-40%,一般需要使用外科治疗才能挽救患者的生命。而手术最好在发病后6-24h内进行,可谓是分秒必争。当然,如果能够在早期就及时发现病变并及时就诊,能够极大改善患者预后。
下面介绍一下脑溢血的5个“预警”,这些症状对于早期识别脑溢血非常重要。
二、脑溢血的5个“预警”
1.头痛
头痛在脑溢血早期十分常见。大脑出血形成血肿,可以形成颅内占位效应,形成颅内高压。这种头痛通常为单侧或双侧,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剧烈胀痛。如果出血灶较小,疼痛感不会很强烈,患者可能会自觉头晕。
所以有高血压病史的老年患者,需要重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头晕头痛症状,否则可能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2.呕吐
脑溢血的出血灶周围往往会产生明显的水肿,脑水肿在脑溢血后1-2h内即可出现,并呈进行性加重,在24h内达到高峰。
脑水肿是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原因。颅内压增高可以刺激呕吐信号的产生,呕吐信号传输至呕吐中枢后就可以直接引起呕吐。
这种呕吐可以为喷射性,即没有任何腹部不适等前兆突然发生,也可能只有些许恶心。若高血压患者出现呕吐应及时就医。
3.视物模糊
脑溢血导致视物模糊的可能原因有三个。
其一,脑溢血部位侵犯视中枢,直接导致视觉信号无法传递。
常见导致一侧肢体麻木的出血区域有基底核区、顶叶。
基底核区的壳核出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脑溢血部位,占脑溢血的50%-60%,也是脑溢血导致一侧肢体麻木的主要原因之一。
壳核出血主要是豆纹动脉破裂所致。豆纹动脉是最大的穿通动脉,它是在大脑表面的皮层动脉发出的深入脑实质的分支,为大脑实质供给氧气和养分。
豆纹动脉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与皮层动脉几乎成了一个直角,所以血管在血流动力学改变时更容易受到冲击,从而产生病变、破裂。
5.嗜睡
脑溢血早期患者可以表现为嗜睡,明明在白天却也好像没有睡醒,一直打瞌睡,没有精神。
这主要是因为脑溢血的血肿压迫了大脑皮层以及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大脑的兴奋不能正常传递,觉醒状态不能维持,于是患者就会陷入昏睡状态,甚至昏迷。
在这种状态下,如果患者正在开车或在路上行走,十分容易出车祸或摔倒,在外伤的作用下还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如果在人比较少的地方发作,很可能会因为没有行人及时援助而死亡,情况十分危急。
如果高血压患者出现了嗜睡的症状,合并上述提到的4个症状,最好不要开车、做剧烈运动,以免诱发脑溢血、引起事故的发生。出门在外尽量有人陪同或去人比较多的地方,以便及时得到医疗援助。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及时就医。
以上我们了解了脑溢血的早期症状,那么如果脑溢血急性发作我们该怎么处理呢?
三、如何处理脑溢血急性发作
迅速识别疑似脑溢血患者,并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救治是处理的关键。如果患者陷入昏迷,则应立即拨打120,并作应急措施保护患者,等待救护车的到来。
保证患者的人身安全
若患者是在马路等人群密集的危险地带倒下,那么应立即将其转移至安全空旷的平坦地带。转移时需要多人协作,避免摇晃其头部,加重损伤。若患者的位置比较安全,应避免移动患者身体。尽量疏散人群,避免人群拥挤影响救护车的到来。
保持呼吸道通畅
将患者平卧,适当解开其衣领,保持气流通畅,并将其头偏向一侧。若患者先前有呕吐的症状或正在吃东西,应先将其口腔清理干净,老人应将假牙取出,防止误吸痰液等口腔内容物。
还要关注患者的舌头有无后坠,防止阻塞咽喉入口引起窒息。可以用毛巾或手帕等包住患者的舌头,轻轻将舌头外拉。
头部物理降温止血
若是在家中昏倒,可以将毛巾在冰水中打湿并敷在患者头部,或直接将毛巾包裹冰块放在患者额头上。这样可以帮助头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减轻脑水肿。温度的降低也可以使大脑细胞的新陈代谢减慢,避免病情进行性加重,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间。
及时进行心肺复苏
脑溢血很可能会导致心脑综合征,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将食指和中指并拢放至颈旁的颈动脉处,若察觉患者颈动脉搏动消失,患者的鼻息气流、胸廓起伏消失,嘴唇、指甲有发白的迹象,患者可能出现了心脏骤停。这时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分为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胸外按压时,双膝跪在患者右侧肩膀向外一个拳头位置。右手扣住左手,令左手掌根按压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左手手指保持张开上翘的状态。保持手臂绷直,与地面呈90°,使用躯干力量进行按压。
注意掌根不能离开患者皮肤,并且要待患者胸廓充分起伏后再进行下一次按压。按压深度约5-6cm,按压频率约100-120次/分钟,一个循环按压30次。按压完毕后进行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
患者的头侧向一边清理完口腔分泌物后,将患者的头部摆正,随后右手双指抬高患者下颌开放气道。
在患者口部上方覆一层纱布,手指紧捏患者的鼻翼,将嘴巴完全包住患者的口部进行人工呼吸,使患者胸廓回弹。每次吹气持续1s以上,每个循环吹2次,吹气间歇需要松开鼻翼。
心肺复苏一共需要进行5个循环,每个循环进行30次按压以及2次人工呼吸。
在公共场合,若能找到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应立即进行体外除颤,除颤结束后从一个新的循环开始按压。AED在学校、商场、地铁、办公楼等公共场所都有设置,可以帮助早期识别室颤并进行体外除颤,恢复心律,能够极大提高患者生存率。
高血压患者要密切关注自身可能会出现的心脑血管疾病,定期体检,遵医嘱按时定量吃药。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日常多喝水,清淡饮食,每天适当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果出现脑溢血的“预警”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关键词: